“啧啧,美国人能有那么多炮?”正在埃德蒙顿前线的卫立煌接到了孟享的警告后,还有些怀疑,“这可是十万门啊,而且都是37公厘以上的?”
虽然他已经从战报中习惯了欧洲战场上的动用上万门火炮的战役,可美国人要在华夏军队前方投入十万门火炮还是让他震惊不已。
也难怪他有些无法置信,不说华夏以前中央党时代,全国都找不出一万门37毫米以上的火炮,就是到了前世最为激烈的柏林战役时期,对火炮最为狂热的苏俄人也不过托出来4万多门炮而已。
其实这个数字,不止他吃惊,就连孟享也在吃惊。
他依稀记得,前世有人在论坛上辩论时,曾用苏俄人的51万门跟美国人的25万门37毫米以上的二战火炮产量对比。这一下子就拖出来10万门还是让人震惊的,毕竟美国还有欧洲等地的战场。
克隆间谍很快传回了五角大楼中的一份秘密数据才为孟享解惑,到目前为止,美国人生产的37毫米以上的火炮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门。
或许这一时空,有了孟享的插手,逼得苏俄和英国人损伤太大,使得他们的工业力量削减了很多。这部分的空缺不得不由保护伞公司和美国人来填补。
分基地的产量毕竟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别国紧缺的利润大的武器和军事物资上。对火炮方面,主要精力也是在利润更高的大口径火炮上,这也就造成了中小口径的市场空缺。
而这一部分对于战场甚至对制约德国战车更为重要,况且美国的工业大生产力量对于这方面也更为适宜于是,美国的火炮产量逐年的增加,突破50万门对美国工业来说也不算什么。
即使其中大部分都送到了苏俄、英国和其他盟国手中,加上美国人自己在欧洲等地使用的,或许美国人一时无法在加拿大安置那么多的火炮,但只要美国国内的火炮生产线还在运转,很快美国人就能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凑齐10万门炮,甚至更多。
不管这个令孟享有些头疼的的猜测是否准确,前线美国人的炮声已经开始停滞华夏装甲军团的前进了。
……“他娘的,美国人怎么这么多的炮弹?”卫立煌甩下军帽,挠着脑门道。
他此时已经不再怀疑美国人的十万门炮的消息了。即使美国人没有十万门炮,但只要炮弹供得上,上万门炮连续不断地轰击也足以轰散任何军队的攻击**。如果再多些炮,多些合理的安排,减缓炮管的损耗,那连成片的弹雨足以阻断军队的前进方向。
就像现在,美国人在北萨斯喀彻温河沿岸诸多要地的炮火似乎是永无休止的,连续响了一周,一直不曾停歇。
“这得多少炮弹啊?”众多华夏军人心中都浮现过这个念头。
即使轰击的密度不似决战前的覆盖式轰炸大,但那从没有停歇过的炮声和爆炸声,也意味着消耗不会少。
“再调拨二十万吨炮弹!”期间华夏的密电小组截获了美国指挥部的一份电文,在经过后方的大型计算机破译后,整理出来了美国人的一道指示,也侧面显示了美国人在加拿大战场的弹药消耗。
这个大约相当于前世华夏八年抗曰战争时期消耗的总弹药量的数据,仅仅是美国人散布在加拿大的多处防线在一周左右的消耗。
在孟享为美国人的这次挥金如土的大手笔咋舌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这种方式确实管用。
整整一周,华夏军队被阻挡于北萨斯喀彻温河北岸,寸步未进。
华夏军队一路突进,靠的是坦克装甲部队以及空中力量的支持,远征而来的炮火力量并不多。因为需要有充足的借口,以及行进的方便,所以除了随队的自行火炮外,那些牵引火炮装备的不多。
那些曾经在阿拉斯加逞威的重炮,要么停留在阿拉斯加,要么还在南下的途中。
华夏军队从北方一路杀来,沿途多是荒野,攻坚的地方不多,需要重炮的地方不多,其他运送的物资又多,安排上倒是迟缓了些。一碰到盟军的密集防御,倒是真有些挠头。
这一次华夏依靠装甲大军的突进,主要战略目的是为了给美国人施压,缓解欧洲的局势。孟享也没有做好强攻到底的准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