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间七苦
伍孚阳心里也觉得看不下去了,眼前的画面好像能感应到他心里的想法,逐渐的淡化,回归一片空白。
伍孚阳久久不能平静。
“看清楚了吗?”
伍孚阳默默地点点头,理了理混乱的思绪,反问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灵魂出窍?”
“可以这么理解。”
“你真的是剑灵?”
“是。”
“剑怎么有灵?”伍孚阳有些不相信,这毕竟超出了以往的所知所学,促然之间,任谁也接受不了。
“世间一切万物皆有灵。”那人淡然说道:“人有灵,山亦有灵;树木有灵,水亦有灵;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皆有灵。土之灵,育生机;火之灵,御冷驱寒;水之灵,育万物。花之灵以颜色,文字之灵,在于传承。我亦有灵,我之灵,在于人心中所言之名也!用你们现在的话来说,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去;有些人死了,但他依然活着。试问有几人见过释迦牟尼,但两千多年来,他一直活在僧尼的心中;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已故去两千五百年,一篇道德经至今传诵于世。凡此种种,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伍孚阳努力的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那人说的话,小心翼翼地道:“你说的灵,是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信仰?”
那人点点头,说:“可以这么理解,但并不全面。灵,是信仰,也是执念,也可以是与生俱来的精神。赋予的灵魂是信仰;内心的欲望是执念;与生俱来的形态是精神。灵无处不在,却从不意被察觉,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自然对灵也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那么,你生来就是灵吗?”
那人闻言,怅然出神:“当然不是。”
伍孚阳忙问:“那你是谁?”
“你有没有听说过,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这两个成语”那人问道。
伍孚阳道:“当然知道。”
“那你知不知道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和出处?”
伍孚阳点点头娓娓说道:“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因逃得快,才幸免于难。
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吴王阖闾夺取了王位,后来又帮吴军攻进了楚国,此时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仍将楚平王从墓中挖出来,鞭尸三百下,为其父兄报仇。
申包胥藏于夷陵,得知伍子胥鞭尸,申包胥派人指责他“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觿(xi:争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但伍子胥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即成语【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的由来。”
那人点头叹道:“我就是那个一夜白头的伍员啊!”
伍孚阳听了,心里不由得一惊。双眼睁的溜圆:“那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伍子胥道:“你既然知道我的平生事迹,自然也知道我的死因。吴王夫差听信太宰伯嚭(pi)谗言,称我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与我,勒令我自杀。”
伍孚阳不解地问:“那跟你现在有什么关系?”
“问题就出在吴王夫差送来的那柄宝剑上。”伍子胥道:“此剑名便是干将莫邪①所铸的那柄雄剑,此剑采自五山六合金铁之精,干将之精魄,莫邪之泪,三年而成。铸成之日即有灵识,是一柄复仇之剑。后经饮楚王、干将莫邪之子赤、侠客之血,封印其魂,故我死后,亦被封印其中。”
“为何如此?”
“你是否知道佛家七苦②与佛教七宝?③”
伍孚阳虽然不是佛教僧侣,但他喜好文学,攻读汉语言文学,对佛道典籍均有涉猎。自然也知道,佛家说的七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字不过十三,然脱此诸苦需多少年?遍观芸芸众生,不乏豪杰,却更恩怨纠缠,几乎无一人尽脱诸苦,可谓深受七苦之累。
西方天主教也明言人性中藏有,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yin欲和嫉妒七宗罪恶。
由此可见战胜自己心里的欲望,解脱七苦之难。
而据佛教典籍记载七宝分别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伍孚阳诧异道:“难道你也知道佛教吗?”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