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此贼,不同于其他诸贼。”
杨嗣昌的神色凝重,无论是曾经的流寇盟主王嘉胤、还是后面接任的王自用、高迎祥,亦或是张献忠、罗汝才等寇首。
他们或是驿员、或是兵丁、或是将校、或是商贾和地主,身份地位有高有低。
但是他们却全都没有办法和李岩相比。
杞县李氏是官宦之家,其宗族在当地广有声望,因此在李岩反叛之后,得以迅速的起势。
而后李岩所做出的动作,也更是印证了他的不凡。
虽然没有明言,但是杨嗣昌此时的心中已经是计划让陈望领兵北上,前去河南省内平定动乱。
如今三边局势复杂,李自成突然西进,三边兵马在郑崇俭的带领之下一路追击,正与其纠缠不休。
西南诸省的兵马因为张献忠的原因也是疲于奔命,英、霍山区的革左五营牵制了东南诸省的兵马。
而在北方建奴近来又蠢蠢欲动,蒙古诸部也并不安稳,北国诸镇的兵马自然全都不能调动。
河南虽然地处中央之地,紧邻诸镇,但是一时间却没有办法抽出多余的兵力去驰援。
现在距离河南最近的一支还有战力的部队,只剩下了陈望麾下的汉中镇兵。
陈望明白了杨嗣昌想要委任他北上平叛的意愿,当下神色凝重,做倾听状,恭敬道。
“还请阁部示下。”
杨嗣昌看到陈望凝神静气,正襟危坐,一副虚心听教的态度,心中更是看好。
“李岩出身官宦之家,饱读诗书,引动之祸比起昔日闯王高迎祥更烈数倍。”
流寇四处劫掠,不事生产,到处烧杀,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但是李岩走的却不是其他流寇所走的同一条道路。
“李岩在河南大肆放粮,邀买人心,又做歌谣传唱四方宣传其名,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甚至惟恐李岩不至。”
李岩打破州县,占据城池,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收买人心。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民变之势恍若燎原之火。
李岩编唱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又将派人伪装成商贾、旅人、流民将传言传向四方。
世人将李岩尊称为李公子,将李岩麾下的兵马认做是仁义之师,救济万民之军。
李岩也因此将麾下的军队直接称之为万民军。
如今万民军之名,已经是传遍了河南九府之地。
“李岩将麾下军队编为五营,一曰标营,有八千余众,尽皆骑军,另为前、后、左、右四营,各有万众。”
“不同于流寇之混乱,李岩麾下部众训练有素,练金鼓、队列,军中职衔皆与九边营镇相同。”
杨嗣昌神色凝重,从河南送来的情报,让他难以舒展开眉宇。
“万民军号令严肃,攻破登封,竟秋毫无犯。”
陈望双目微眯,听到这里,哪怕是他也不免有些动容。
秋毫无犯,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么的沉重,陈望自己领兵再清楚不过。
窥一斑而知全豹,仅凭这一点,便可以知晓李岩的统兵能力到底有多么强悍。
谈起河南的乱局,杨嗣昌的心中的阴霾更甚。
“如今河南省内的一众流寇,也都隐隐尊崇李岩为首,李岩攻破登封,便徘徊不前,而各地流寇皆是往登封相聚。”
李岩在河南,就像是一面旗帜。
李岩如今已经离开了开封府的杞县,一路西进,过许州、襄城、攻破了登封,从开封府窜入了河南府中。
因为河南进剿官兵的失败,不断有地方掀起民变,而各地原本偃旗息鼓的流寇也都重新兴盛了起来。
有消息传递过来,这些流寇和民军,他们都在向着登封汇聚。
李岩在登封停驻了脚步,似乎有下发了召集的命令。
这样明显反常的举动,自然是极不对劲,也让杨嗣昌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登封在河南的东南处,左右分别是河南省内最为重要的两大城市——洛阳和开封。
陈望神色凝重,压住了眼眸深处的精芒。
杨嗣昌说出的登封,这个熟悉的地名,让他一瞬之间回忆起了历史上的记载。
原本的时空之中,领兵一路连败河南进剿官兵,最终囤兵于登封的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
而李自成在登封大会河南诸寇不久,便做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李自成攻破了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因为自己的原因,蝴蝶效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李自成现在仍然在西北,最终导致李岩的自立。
现在虽然没有了李自成,但是李岩进军的路线,却是和历史上的李自成开始发生了重叠。
陈望心中百转千回,这样的进军路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