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业绩,就是将之前中原收容的灾民和难民以及叛乱的百姓,全都集中到了关中地区,随即要将它们重新安置到河套地区。
上百年以来——特别是野驴岭惨败之后——大齐朝廷已经基本放弃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权,那里早就成了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原百姓通常是不愿意去那里定居的。
然而萧文明组织起来的这些人,都属于是在中原混不下去的,外加萧文明也许诺他们不少优惠的措施和待遇,并且他本人已经在大齐朝内打出了说话算数的名声。
因此这些百姓才肯咬着牙、硬着头皮去河套地区落脚驻足。
至此,萧文明已经完成了一项十分了不起的伟业——一百多年来,中原王朝,第一次向外拓宽疆土!
完全可以说是再一次树立了中原百姓的民族自信心!
因此带着这个丰功伟绩,萧文明凯旋回到洛阳的时候,虽然没有经过事先的组织,可百姓依旧是夹道欢迎,一睹这位年轻的权臣加名将的风采。
萧文明立下这样大的功劳,好消息瞬间就从洛阳发散出去,短短的时间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国家。
被萧文明软禁在国清寺里吃斋念佛的当今皇帝,虽然就在洛阳城中,却因为消息闭塞,反而是比较晚才知道的。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对萧文明是服气的。
他完成了赵氏皇族几代人都没有能够完成的成就,这份功用既属于萧文明本人,其实也属于整个国家。
因此皇帝把萧文明招来了国清寺,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是立刻在太庙祭祀,告祭大齐朝的列祖列宗:我朝的子民终于取得了对阵宿敌的完胜!
皇帝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可以说是热情洋溢并且发自肺腑的。
然而萧文明的回答却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皇上这么激动做什么?我们不过打了小小的一个胜仗,戎羌的隐患尚未去除,恢复的也不过是之前所丢掉的土地,值得这样夸耀吗?」
萧文明这话说得不很客气,但其实已经给皇帝留了些面子了,因为他真实的想法更加不客气。
萧文明心里想的是——这一场胜仗是我姓萧的打下来的,你们姓赵的一个皇帝、一个王爷,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还拖了些后腿,现在还舔着脸居然要给老祖宗报功……
是谁给了你们脸吗?
就是要报功也要报到我临海屯的祠堂里去,还轮不到去太庙祭拜你赵家的先祖!
皇帝又一次吃了个瘪,不过他的话还没说完。
「萧爱卿志向远大,乃是社稷之福。不过爱卿既然有功,就应当赏赐。爱卿现在已然是公爵了,虽然我朝没有加分异姓王的规矩,却可以为爱卿破一个例,不但要加封王爵,还要加九锡。一切的礼仪仪仗都同朕这个天子,一模一样!」
加九锡这个业务,萧文明虽然没有见过,却也十分熟悉,基本上是历朝历代想要篡权的臣子,所必须执行的规定动作了。
王莽、曹操、司马昭等等仁兄,都干过这出……
这些人很大意义上也算是成功者了。
虽然结局各不相同,在历史上留下的也都是骂名,不过篡权夺位的尝试,要么确实成功了,要么虽未成功,但是给子孙铺好的道路。
萧文明对皇权没有任何的尊敬。
他虽然没有加冕皇帝——甚至连王爷都不是——但是权力早已被他拿到了手里,要不要正式完成篡权夺位的流程,只不过看他的心情而已。
就萧文明这么个地位,别说是加九锡了,就是穿上和皇帝一模一样的龙袍、戴上一模一样的冠冕,都只是一句话的事。
但是这一次萧文明要玩点
不一样的,又或者说加不加九锡,对他来说根本就无所谓。
于是萧文明满不在乎地说道:「皇上,无论是平定康亲王的叛乱,还是驱逐戎羌的入侵,那都是我做臣子的本分。就为这么一点小小的功劳,就要如此厚赏微臣,微臣心中不安。恐怕也会有其他的人嫉妒,还请圣上收回成命。」
萧文明说话做事总是这样出人意料。
加九锡这种崇高的荣誉,他居然就这样轻轻巧巧地拒绝了,并且用的理由,居然还是怕别人嫉妒……
萧文明这人,从头到尾,什么时候在乎过别人的看法?
这让皇帝不知如何应对,也只能假模假式地说道:「萧爱卿功比天高,这样一点小小的封赏,恐怕朝中也不会有蜀中之犬作仗马之鸣……」
「皇上。这话正是臣要说的。国内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微臣等所做的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