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在太原,但并不在布政使府衙,甚至不在太原城中。
移民移民,移走的是农户,地主富户有吃有喝有玩,一天天牙好,身体好的,说服他们移民,无异于对牛弹琴。
这些人要么自己有觉悟,要么就不用理睬。
所以茹瑺很明智地出城,深入太原城周围的乡邑,准备说服百姓主动移民。
布政使丁景福不放心,亲自陪同。
“大人,前面便是店头,在店头北面,有一座蒙山寨。”
丁景福指着前方说道。
茹瑺见丁景福若有所指,似有典故,但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来这蒙山寨是个什么东西。
丁景福见茹瑺不知,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解释道:“蒙山寨可以说是这店头最高处,在五代十国时,北汉帝刘继元曾在这里修建有一处避暑行宫,从高处俯视,可以将太原城尽收眼底。”
茹瑺眉头微动,长叹道:“那个儿皇帝啊!”
刘继元不是什么好东西,投靠契丹,妄图借助契丹的力量抗拒宋军,苟延残喘,而且还是一位昏庸无能之人。
“这里有多少百姓?”
茹瑺询问道。
丁景福介绍道:“一千三百余户。”
茹瑺站在高处,看着群山之中包围的乡邑,一座座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之上,古老的槐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
整个乡邑呈东西走向,绵延有五里之远,远远看去,倒显得气势不凡。最不凡的是,这里还有鱼塘大小的晋阳湖,波光粼粼,清幽静美。
“这倒是极佳的隐居之处。”
茹瑺感叹道。
丁景福心头一惊,茹瑺这是什么意思?
隐居?
难道说他萌生了退意?
不应该吧,据悉他刚升入内阁不久,这位极人臣的官还没干多久,就想离开朝堂了?
还是说,他预料到了朝堂的弹劾与攻讦,心有畏惧?
杨溥瞥了一眼心思很多的丁景福,对茹瑺说道:“大人,对于百姓而言,这里的山水未必是善。”
茹瑺顿时清醒。
杨溥说得没错,自己看这里的山水,是欣赏,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思绪。而百姓看这里的山水,他们未必会有什么欣赏。
也许他们会认为,这里的山太碍事,若是成为平原耕种粮食该多好。
山多地少,民多地少,在这封闭的山村只会导致一个结果:
贫穷。
茹瑺整理好思绪,沿山路而下,进入店头,此时正值晌午,一些人家已是炊烟袅袅。
店头里并没有歇脚的客栈,倒有一家茶馆。
丁景福差人寻了店头里长、保长,就在茶馆中叙事,同时还邀请了店头的三位最年长之人,别看这些人走路都需要人搀,耳朵也不好使,但绝对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不像是后世,对老人的话爱听不听,没人会把你怎么着。
可在古代,老人的话那就是一言九鼎的话,说让你往东,你还真不能往西。他们的影响力与孝悌有关,与年龄大,见识多有关,与宗族纽带有关。
大明的皇权只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到县治,到不了乡邑,而乡邑的治理完全是依靠里长、保长(还有被朱允炆废掉的粮长)、乡绅大族来掌控。
这也是朝廷无法根除白莲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茹瑺不是傻子,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就算是让他向天再借几百年,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作。
胡子眉毛一把抓是要不得的,干活要懂得抓核心,抓重点。
茹瑺虽然不认识小马、小恩同学,但还是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该怎么处理。
里长郭顺、保长宁冬、李家老族长李勋,刘家老祖宗刘五,郭家老太爷郭有福,这些人哪里见过布政使与巡抚这么大的官员,一听茹瑺还是皇上亲自派来的,更是连忙跪拜磕头。
茹瑺好说歹说,让几人落座之后,方问道:“这店头百姓家过得可还殷实?寻常之家可还能吃得饱饭?”
郭有福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巡抚大人是什么意思。
几人都是人精,知道茹瑺来这里是什么目的,毕竟店头就在太原城边上,再闭塞也听到了朝廷山西移民五十万的消息。
既然你茹瑺是来办事的,就直接办事,嘘寒问暖,打感情牌做什么,我们是老人,又不是小年轻,被你问两句,就心甘情愿,赴汤蹈火了。
但巡抚大人问,还不能不回。
郭有福作为店头大族之长,只好赔在一旁道:“回官爷话,店头虽是人多地狭,好在这些年来风调雨顺,倒还饿不了肚子。”
茹瑺接过杨溥递过来的茶碗,打开碗盖,轻轻地吹了两口,道:“果是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