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渐疏,星光凝视着人间。
东安门缓缓打开,解缙、铁铉、夏元吉、郑赐、徐凯等人缓缓走出宫门。
解缙抬头看了看星空,凝重地对夏元吉说:“这一次战争,事关百年国运。户部需全力支持,无论有多大压力,多大困难,需要的钱财,都必须拿出来!”
夏元吉苦涩不已:“说说倒是轻松,可户部毕竟不是财神,想要多少就能拿出多少。”
铁铉体谅夏元吉的难处,开口道:“我的俸禄,自免半年,支给军士吧!”
“既是如此,那也免我半年俸禄吧。”
解缙瞥了一眼铁铉,无奈跟进。
内阁同进退,你都表态了,我若不表态,岂不是被皇上看作不识大体,无大局观?
郑赐听闻,颤颤巍巍地说:“我老了,俸禄就不需要发了。解阁说得对,这一次关系百年国运,赢了,百年无战事。为了子孙后代,我少吃一口饭,不妨事。”
夏元吉被触动了,虽说郑赐有儿孙,没俸禄也饿不着,但毕竟是一大笔收入:“既然如此,那我就不与你等客气了。此番战争倘若真如皇上所想,那户部支给的财力,恐怕是前所未有。”
郑赐呵呵笑了笑:“你们还得在朝为官,这种自免俸禄的事就莫要带头了,明日我上早朝提议,活不多久的人了,不怕得罪人。”
夏元吉有些悲伤:“郑尚书身体康健,不可说这话……”
郑赐摆了摆手,在黄福的搀扶下走远。
俸禄是官员的重要收入,提出免俸禄的人,确实很得罪人,跟吧肉疼,不跟吧脑袋疼,肉疼容易骂人,脑袋疼还是容易骂人……
夏元吉也没办法,对卓敬说:“准备明日下发文书,催促各地府县,今年早日征收夏税。”
卓敬肃然答应:“没问题,我今晚就拟好文书。”
铁铉走到徐辉祖一旁,脸色凝重地说:“京军乃是天下之本,不可轻易调离过多。目前局势不明,在调动上,还需留有分寸。”
徐辉祖看着铁铉,轻声问:“那依你之见,京军向北调动多少合适?”
铁铉低头盘算,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五万,不能再多了。”
徐辉祖摇了摇头,正色说:“五万京军,是去对付兀良哈,还是去对付鞑靼?你应该清楚,若情报属实,鞑靼、兀良哈、瓦剌将举全族之力出手。五万京军,可无法在大草原上硬抗两方势力。军士扛得住城防之下的五线作战,可扛不住草原之上的三线、乃是两线作战!”
铁铉咬牙:“可你也要清楚,京军调动过多,容易让京师陷入空虚。大军在外,皇帝未必能睡得安稳啊。”
徐辉祖摇头:“你还是小看了军中督官与新军之策的思想,三十万京军哪怕是全部被带到贝加尔湖钓鱼去,皇上也能安枕无忧。”
铁铉白了一眼徐辉祖:“我说的并非赵家的事,而是京城中的事!京军乃是金陵城安稳之根本,若抽调过多,其他地方出点事,皇上手中无可调遣兵将,该如何是好?你也知道,白莲教是百足之
虫死而不僵,谁知他们会不会趁乱起事!”
“你总得留下足够多的兵力,以备不时之需吧。再说了,前线情况不明,仓促调动过多兵力,沿途的粮仓也无法承受。我说五万,只是先头部队。若后续情报证实,再增派兵将也不迟。”
徐辉祖沉思一番,点了点头:“我会奏报先派遣五万,具体还需皇上裁定。”
铁铉长长叹息:“看来这一晚上,我们是别想休息了。”
休息?
没时间了。
朱允炆下达了大明王朝第三级的局部动员令。
京军大营,初设的后勤局开始运作起来,一道道命令随着军士出城,传至长江南北两岸。
天亮时分,一千艘漕运船只与商船已征调到岸,两千辆马车也已出现在扬州军营。
粮食,马草,军械,盔甲,御寒衣物,开始从一座座仓库之中调拨出来。
中午时分,扬州府、淮安府卫所军士,抽出一万人,就地转化为后勤兵,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混凝土官道,将粮食等搬运至船、马车之上。
傍晚时。
朱允炆的旨意传入京军大营,整装待发的五万军队在徐凯、华聚、徐膺绪的带领之下,先行前往北平军营。
五万军士,分三路奔赴北平。
一路水运,走河道,一万五千军士。
一路陆运,轻骑兵,一万骑兵。
一路海运,乘留京六艘宝船,三十艘大福船,两万五千军士。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