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朱文奎抱着一叠文书,送至朱允炆的桌案之上,恭敬地说:「父皇,这些是迁都相关事宜的文书。北平的张昺再次送来文书,言说人口增加太快,物资上有些紧缺,请求朝廷派水师调拨一批粮食过去。」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
皇室还没迁都,朝廷重臣还在金陵,但民间已是闻风而动,风潮渐起。
商人在北迁,京官的家眷在北迁,一些金陵的百姓,江南的百姓也跟着北迁。所有人都清楚,北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在家境尚可的情况下,早点前往北平置办一些产业,留给后世子孙那就是一笔无尽的财富。
北平城内的小房子,也比府州县城里的大宅院值钱多了。买下来,给子孙这就是立身之本,未来可以在北平扎根,享受京师最好的教育,继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出于种种考量,地方上富户、大户不约而同,选择带一笔钱前往北平,而这些人口在短时间的进入,消耗了庞大的物资,北平虽然设置了粮仓,储备了大量粮食,可以支撑百万人吃两个月的,但这两个月是底线,是应对突***况的储备,也是稳定北平粮食价格的压舱石。
可以使用,但必须有所补充,以确保北平粮食安全。
朱允炆将文书放下来,看着有些疲惫的朱文奎,指了指一叠文书,笑道:「这么多事交给你处理,着实是受累了。」
朱文奎连
忙摇头:「相对父皇日夜辛劳,儿臣这点苦算不得什么。」
朱允炆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苦一点确实不算什么,关键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想想太祖当年,失去了至亲,失去了所有依靠,一个人流浪乞讨于淮河两岸。当年的他并没有被困苦击败,而是苦中作乐,在流浪的同时观览山河地势,了解民情风俗。」
「人总是从一次次历练中站起来,诸多繁杂的事,就如一块用于磨刀的砥砺,事少砥砺便薄,想要磨出快刀来就不容易。事上练,便是如此。不要怕事多、事繁,只是,也需要劳逸结合,不可过于耗费精神。给你三日假,约上朱瞻基好好看看金陵的山河。」
朱文奎听闻着急起来:「父皇,迁都正是紧要时,儿臣怎能松懈,耽误一日,便耽误诸多事……」
朱允炆看着一心想要处理迁都事宜的朱文奎,认真地说:「孩子,你看到过蒸汽机,应该知道,火车一时半会不添加煤炭,整个机器依旧在运转,并不会因此陷入停滞。」
朱文奎有些迷茫,不太明白朱允炆的意思。
朱允炆解释道:「大明就如同火车,作为驾驶火车的人,短暂休息几日,并不会影响火车前进的方向与大局。只要煤炭还在,水还在,齿轮没有被破坏,传动的力量依旧会传动。」
朱文奎了然。
前进的火车,并不需要太多的干预,开火车的人就是在笔直
的单行铁轨之上打个盹也不碍事。
「那儿臣去找朱瞻基。」
朱文奎笑了。
朱允炆微微点头,摆了摆手让其离开。
迁都事多,但更重要的是朱瞻基。
朱棣去美洲垦荒,但他毕竟老了,不可能在有生之年打下偌大势力,他所能做的,只是开路,为日后朱瞻基管理与控制封国夯实基础。
拉拢朱瞻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也是确保大明与美洲封国相安无事的关键,是确定未来数十年格局的重要一环。
至于迁都,交给内阁这些老狐狸来办就好了。
刘长阁匆匆走入武英殿,见朱允炆正在看着舆图沉思,没敢出声打扰。
朱允炆将目光从杭爱山方向收回,问道:「
瓦剌那里还没有消息传来吗?」
刘长阁微微摇头:「皇上,按照日期来推算,瞿都指挥使带兵至瓦剌应该是这几日的事,有消息的话,也需要等十几日之后才能传报过来。」
朱允炆面色凝重:「瓦剌虽然臣服,马哈木等人也留在了金陵,可哪一次和平来得容易,受降也容易出意外啊。想当年,纳哈出投降时与蓝玉就起了冲突,差点受降失败。」
刘长阁嘴角动了下。
那是洪武二十年的旧事,当年洪武皇帝派遣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总率三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带二十万军队征讨辽东的纳哈出。
纳哈出打不过明军,又有部将不打招呼就跟着冯胜、蓝玉喝酒去了,加上游说
,实力等问题,纳哈出不得不投降。
蓝玉负责受降事宜,请纳哈出喝酒,见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