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平心而论,并非是李丁山惹事,也不是他正义泛滥,只不过是他在职权范围之内过问了一件事情,却遭遇到十分强烈的反弹,引发了李丁山的不满,进而他着手一查,就顺藤摸瓜查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不但是问题,还是麻烦,天大的麻烦。
话又说回来,如果此事落在夏想手中,夏想也必然会一查到底,但肯定和李丁山的手法不同,会徐徐图之,或是曲径通幽。
李丁山也是被逼得急了一些,一来齐省就想出手撼动根深蒂固的当地势力,不碰壁才怪。
他不过是一名排名靠后的副省长,幸好还是省委常委,否则只是一个普通副省长的话,如果没有书记或省长的支持,工作都很难开展,哪里还有余力多管闲事?
只不过李丁山和夏想的关系,知道的人毕竟不少,邱仁礼自然心中有数,因此,李丁山一来齐省,他就亲自和李丁山谈了工作,而且还有意在公开场合表态,对李丁山表示力挺和支持。
有省委书记站在身后,李丁山就腰杆大硬,直接就过问了对方的事情,结果却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甚至对方还阴阳怪气地回敬李丁山,告诫他要先看清方向再说话,齐省沿海,经常有台风,省得风大闪了舌头。
当然话说得肯定很委婉,但轻视和傲慢还是流露无余,只差一点就让李丁山当面下不了台。
李丁山怒了,一怒对方明明有错在先却还敢如此嚣张,二怒对方实在是过于狂妄,丝毫没有将他这个省委常委、副省长放在眼里,才一个小小的副厅级官员,就敢和他顶撞,摆明就是欺负他根基不稳,没有权威。
但在官场之上,光凭怒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似乎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是,官儿越大,怒火越小,因为到了一定的层次,不需要发怒,只凭一个暗示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李丁山刚出京城,热度未退,脚步未稳,初入齐省,就遭遇了平生最大的一次挑战,而且他还不知道的是,在对方的背后,站着的是怎样的一股庞大的势力。
但李丁山不会退缩,他是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却也有不服输的精神。
在商务部的时候,接触的全是务虚的事务,一到地方,又是沿海经济大省的齐省,才发现入目之处,全是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全是眼花缭乱的地方保护主义,他才知道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和光同尘之余,再进一步同流合污。一是恪守本分、固守原则,为民请命,坚定地站在正义和道义的一面。
前者,或许可以让他在担任一任常委副省长之后,再前进一步,甚至如果同流合污的水平高超的话,或许还可以最终迈进省长的高位。而后者,也许让他折戟沉沙、四处碰壁,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而一无所获,只能黯然收场。
李丁山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愤青,他虽有书生意气,也有理智和明智的一面,知道他的选择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想起史老临终的托付,想起为了他的前途,史老以死相托,想起为了照应他的副省之路,总书记特意安排夏想和他同行,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但又能如何?
李丁山扪心自问,他不是官僚,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丢掉理想和原则、甚至连人格都不要的政客,他的理想就是,哪怕只燃烧一次,也要做一件上不负天地,下不负黎民的大事。
那么,不管什么省长宝座和书记前程,也不管他的副省长之路能走多长,他只想做成一件事情,哪怕因此败走齐省,断送了大好前程,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他接触到的内幕触目惊心,令他愤然而起。
宁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李丁山知道他自身能力有限,光凭一腔义愤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他虽是常委副省长,却没有人事大权,对下面的人没有强力的制约手段,而且除了邱仁礼支持他的工作之外,省长孙习民、常务副省长秦侃对他的工作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
没有省政斧一二把手的支持,他在省政斧排名第三,还是力有不逮,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借助夏想的力量。
李丁山坚定地相信,夏想在得知他查实的事情之后,也会拍案而起,大刀阔斧地为他助威。因为对比夏想在湘省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出结论,夏想是一个敢作敢为的正直官员。
况且以李丁山对夏想的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