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深化改革

+A -A

  平辽灭奴的胜利,不仅是消除了心腹大患,更能让皇帝放开手脚,专心于内政的改革。

  在一个穿越者看来,大明积弊丛丛,处处都要进行改革,以使国家重焕光彩,傲立于世界之巅。

  是的,别看目前的内政有了很大起色,能够支撑起辽东灭奴和西南平叛的花费。而且,并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反倒是在不断地减轻。

  但包括皇帝在内,谁都知道巨额的军费大部分是从哪里来的。说白了,皇帝是在劫富,虽然尽量做到师出有名,但这样的财政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

  一个大帝国要正常运转,还要向外争夺生存空间,财政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钱,啥也干不成。

  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钱,这是国家长期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的首要条件;

  水师的扩充需要钱,光是舰船火炮,就是长期而巨大的投入。应该边扩充,边收益,才是良性循环;

  平辽之后的辽民安置,重建家园,也要投入资金和物资。且至少要免赋税一年,辽民才可能达到自耕自食;

  大灾害的脚步已经临近,要相对平稳地渡过,数年甚至十数年,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灾民,所要花费的钱财比平辽还要多上数倍。

  皇帝拿出了自己的计划表,又重新一一捋顺,分清先后、大小。尽管有些工作可以暂缓,但却要开始进行,不能继续拖延。

  比如左光斗调任河道总督,正在河南考察,并上呈了奏疏,说到了几处紧要的水利设施。

  皇帝也知道灾害期间以工代赈最省钱,可既是紧要工程,哪能等到那个时候。所以,他还是让户部拔调了款项。

  “皇爷。”王体乾抱着一撂奏疏题本入殿,禀报道:“郑芝龙、吴铮奉召觐见,正在殿外等候。”

  皇帝点了点头,把桌案上的文件收起,开口道:“宣。”

  郑芝龙和吴铮分别在海商总会和江南商会任监察官员,几年来干得不错,没有贪赃枉法之事。

  如今奉召入京,二人也知道皇帝另有任用,升迁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事情。

  进到殿内,二人跪倒叩头,山呼万岁。

  “免礼,平身。”皇帝声音缓和,面容和熙。

  二人谢恩之后站起,躬身而立,静待皇帝交代差使。

  皇帝沉吟了一下,开口缓缓说道:“你二人监察商会,能够奉公勤谨,兢兢业业,朕心甚慰。”

  “市舶司的工作虽有起色,但还甚是粗疏,需要更加细致的规章制度,需要象二卿这样勤谨敬业的官员去管理……”

  尽管皇帝这几年来一直在按照计划兴利除弊,也见到了效果,但时间尚短,还不够完善。

  简单地说,皇帝在某些领域要深化改革,在某些方面则是刚刚开始。

  比如市舶司,离皇帝心目中真正的海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再比如吏转官,也跟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和晋升,有着更多要完善的地方。

  而大明收入最高的市舶司,现在要数上海和广州,郑芝龙和吴铮便是要被派到这两个地方。

  其他地方的市舶司,吏部也报来了任命名单。有原职留用的,也有履新就职的。

  “监管、征税、查私,这是最主要的三项工作。海贸大兴,是可以预见的,关税也将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皇帝并不奢望大明的市舶税收能达到宋朝那般惊人的数量,但现在的收入状况,却显然不能令他满意。

  细化机构,细化职能,市舶司暂时归属户部,但早晚是要单独划分出来。

  而最先从六部独立的部门,却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税收工作,职级与六部相同。

  可以看出,皇帝最关心的是经济,也就是大明的钱袋子。只要有钱,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军力扩充,抑或是恤民措施,都能够放手去干。

  郑芝龙和吴铮用心听着,都知道皇帝爱财,可却不明白皇帝的宏图大业。

  说了半晌,皇帝才命人搬来绣墩,给了二人了不得的礼遇。按他们二人的官职,哪会想到能在皇帝跟前捞个座儿?

  “谢万岁恩典。”二人施礼之后,才恭谨而小心地坐下。

  皇帝命宫人把相关文件递给二人,说道:“这是朕草拟,又经过众臣商议。你们拿回去,到海关总署和同僚们再细细商议研究,修改完善后呈给朕看,才算最终确定。”

  其实,这样的工作并不需要皇帝耳提面命。但皇帝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皇恩浩荡,亲自召见更能让臣子死心蹋地的尽忠报效。

  “万岁。”郑芝龙拱手道:“微臣觉得东番、湄公两地也应建市舶司,从地理位置看,两地发展潜力甚大。

  本章未完,点击[ 下一页 ]继续阅读-->>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龙王传说奥术神座穿越诸天万界我能给御兽加载扮演模板最新章节少年陆鸣一言通天元卿凌宇文皓最新章节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斗战狂潮永恒圣王苏子墨最新章节